“衣食住行”,是不是先知礼后温饱文明意识的觉醒?
“柴米油盐”,是不是生火做饭再加点儿料的生活逻辑?
“鸟兽虫鱼”,是不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
“琴棋书画”的排序为何琴居于首位?
就其排列顺序而言,主要有三种主流说法。
按产生的时间先后
据传,古琴产生于上古时代,最晚也不晚于尧舜时代。古琴的发明者则众说纷纭,有说伏羲氏者,有说神农氏者,也有说尧舜者。而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于春秋时代,在春秋早期的《诗经》中就多次出现有关琴瑟的歌咏。
棋的历史之悠久,不亚于琴,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棋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于春秋时代的《左传》一书。最晚在春秋时代前期,围棋就已在上流社会十分流行,战国时代已传入民间百姓并出现享誉千载的围棋高手弈秋。
至于书、画的产生,则是秦汉之后的事情。秦代发明了毛笔,才有了此后的书、画。
所以,按产生时间之先后,作琴棋书画之排序 ,还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人为排序,有意为之
究竟是谁做出了琴棋书画的排序呢?换言之,历史上第一个把琴、棋、书、画四者并列组合为一个艺术概念的人到底是谁呢?
据有关学者考证:流行甚广的说法是唐代的张彦远。他在其书法理论著作《法书要录》卷三中评价初唐高僧辩才时写道:“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由此,琴棋书画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概念被首次提出并世代相传,成为此后一千多年间文人士大夫终生追求的艺术修养科目和衡量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标准。
亦有人持反对意见,表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琴棋书画”这一概念、对琴棋书画做出如此排序的人,是初唐时期的何延之。
何延之在其《兰亭记》一文中,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搜求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真迹的过程。其中写到辩才和尚时,何延之做了“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的评价。过了二百年后,张彦远编撰《法书要录》一书时,把何延之的《兰亭记》收入该书第三卷。所以,“琴棋书画”这一概念的原创者是何延之,并不是张彦远。
按哲学思想而定
有人认为,琴棋书画四大艺术,越是抽象化,越是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因此,琴以无形无相排名第一,棋以太极两仪取象排名第二,书法以三才八卦成形排列第三,绘画以包含万物排列第四,这个排名标准令小旅不由得赞其高妙。
《易经》中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简而言之,便是说无形的事物比有形的事物更加高明。而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述,如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等。
这是我们中华文明中很有意思的一种古老哲学思想,主张有形的事物发展到极至便归于虚无,以无形胜于有形,这便似与“琴棋书画”的排列顺序暗合。 “士无故不撤琴瑟”,琴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乐器本身。
深邃苍远、空灵飘逸的古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被历代文人尊崇为修身养性的“雅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唯有走进古琴,才能体味这独属于中国的音乐意向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