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复兴中医就必须回归医易同源的起始点,回归中医“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回归中医“道医合一”的原始传统。
易医同源
中医无处不阴阳
伏羲一划开天,画先天八卦,周文王演后天八卦而成《易经》。《易经》被称作群经之首,亦即《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圣典,《易经》所反应的阴阳变化周流不息,“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易医同源,中医中无处不阴阳,整个中医的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也同出一辙。
整个中医理论框架
建立在天人合一、取类比象基础上
整个中医的理论论框架建立在“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基础上,中医根本经典《黄帝内经》中俯拾皆是。
关于“天人合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又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又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 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关于“取类比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取法天地之象:
天有精,地有形”、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古人怎么会有这么深邃的洞察力,发现这些深奥的秘密呢?
《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就是说,上古真人,掌握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纳天地之精气,独居静处,精神内守。这不就是《黄帝内经》介绍的上古之人修习的观呼吸,上古之人修习的禅法吗?
中医的诊断
建立在天人合一、取类比象基础上
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无不是“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具体运用。举脉诊为例,浮脉是肺的脉象,对应天对应秋天,《脉诀四言举要》曰,“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沉脉是肾的脉象,对应地对应冬天,《脉诀四言举要》曰,“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
可以说,没有“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思维,就建立不了中医诊断的体系,但是不是简单的类比思维,藏有犀利的洞察智慧再加类比成章的。这洞察智慧来源何处?
《素问·徵四失论》讲述医者在临症中的四种过失,曰:“所以十不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就是说,由于精神不能专一,志意没有条理,不能将外在的脉症与内在的病情综合在一起分析,所以时常发生疑惑与危殆。
这是从反面讲一个合格医生正确诊断必备的素质,其中,处处不离禅修。怎样做到精神专一,志意条理清晰?这就要修禅培养定力训练禅思。怎样做到“将外在的脉症与内在的病情综合在一起分析”?最好就是在自己身上切身练习,我们不能天天生病天天尝试吃药,但是可以天天打坐修禅,将中医运用于打坐修禅,在打坐修禅中,会碰到酸麻胀痛等各种各样的外症,要将之成功解决,必须将外症与内在的情况综合在一起分析。慢慢就会培养出这样的习惯和能力,也训练出敏锐的洞察力、觉知力与悟性,因为修禅的过程身体、心、思维三位一起协作,不同于单纯的思考。如果单纯思考,纵然思维“天人合一”,“取类比象”也会犯错,因为单纯的思考没有犀利的直觉与悟性介入往往堕入机械教条的歧途搬歪理而不能自觉,而修禅不会,任何想法首先要通过身、心检验这一关,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检验。修禅培养出敏锐洞察力、觉知力与悟性,在此就不赘言了。
研究中医经典可发现,古代圣贤是在参与思双管齐下完成中医经典的。
中医的用药
建立在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基础上
《胎胪药录》已经失传,现存《神农本草经》则为经方用药的根本经典,经中药物的药性与功效,不是通过药物分析、成分化验而做出的,而是古人的观察而做出。
如:
独活,有风不动,无风独摇,故知其风大甚强,风能克湿,《神农本草经》曰“主治头痛身痛脚痛,机关不利,风湿诸痹。”
柴胡,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地上和地下的形状一模一样,故知能治半表半里,《神农本草经》曰“散三焦肝胆诸经之热邪,主治寒热疟疾,口苦耳聋,头痛眩晕。”
杜仲中间,有坚筋相连,故知其能补肝肾,强筋健骨。《神农本草经》曰,“主腰脊痛, 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 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捣锤石斛,有粘液流出,故知石斛补脾胃津液。《神农本草经》曰,“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
大枣皮红肉润黄,故知大枣能令火生土,补脾胃黏液。《神农本草经》曰,“主心腹邪气, 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 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鸡子黄,取其永在中心的性质,在黄连阿胶汤中,《伤寒杂病论》中仲师用其作药引,使阿胶所补之血,能达到心脏中心。
叶天士取落叶禀金气而下降之性,用梧桐叶催生。
古人曰,“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
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
如: 五皮散可以治皮水,五子丸治不育。
《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本草思辨录》中云:石膏“丝之纵列,无一缕横陈”,极似肌肉纹理,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故善治肌肤大热。
又如:
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又有辛香之味,故入肺经降气;
丹参、茜草之类色赤走血。
三七花鲜红,故知三七活血生血。
古人观藤犹如人的筋,故知忍冬藤、鸡血藤、首乌藤可舒筋活络。
古人见杜仲中间,有坚筋相连,故知其能补肝肾,强筋健骨。
古人见捣锤石斛,有粘液流出,故知石斛补脾胃津液。
古人见大枣皮红肉润黄,故知大枣能令火生土,补脾胃黏液。
古人观四季长青的女贞、侧柏叶等经冬而不凋,故知道其善得冬令之气,其“肾”气旺盛,能补肾乌发。
古人观生长缓慢、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水牛、乌龟等,故知其角和壳凉血、潜阳。
古人观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故知其善搜风通络,活血化淤。
古人不做药物试验,不做成分分析,而且药性不是成分,是任何药物试验与成分分析都达不到的角度。古人善巧运用药性来治病,这是超越任何科学任何思维的大智慧,这一朴素的思想来源于何处?来源于这颗具有灵性的心感知,假如不能保持一颗空无一物的心,一定被深奥的学问所塞满,哪里能敏锐感知心的提示呢。怎样才有拥有这样的空心见证宇宙真理(天地之奥秘)?
答曰:来源于修禅。引经为证。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 非治疾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就是说,针灸(刺法)原来的宗旨是用来全神养真,也就是针法有用来修证真理(天地奥秘)的妙用,不是用来治病的。……,要证到真理(天地奥秘)的关键,在于先天一气,精神内守专注于天息(达到先天一气时所现起的呼吸),就会重新进入原来的天真状态,这就叫回归宗元。
这不就是用中医语言教导的观呼吸吗?不就是《黄帝内经》教导的最直白不过的禅法吗?
再引经为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这里“传”同“抟”,积聚之意。就是说,圣人专心致志集中精神,吐纳服食天地精气,而通达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因此,圣人建立中医阴阳学说(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其对天地阴阳变化之理的领悟来源是“服天气”,来源于修禅。
中医的治疗
是运用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思想
《伤寒杂病论》里建立的是六经辩症,什么是症?就是一种特征、症候、表现、体质,是针对症而论治根本就不是针对病而论治,而且明确提出,“同症同治”思想,就是不管里面是什么病,只要具有同样症候,就开同样的药来治疗。
比方,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是治疗便秘的,同时能治疗大肠癌,因为大肠癌的硬块与燥便的硬块是同一类。药性的表述也是以“取类”的思想来表达的,如,大黄去实,芒硝攻坚,这里的实和坚,代表的不是孤立的某一种病,而是一类症候。在经方家眼里,就把大肠癌当便秘来治,因为它们的症候是一样的——堵在大肠里,有硬块。
根本不去化验大肠癌的癌细胞的成分结构,也根本没有从杀死某种癌细胞来治疗,事实证明其有效性,因为环境改变了,癌细胞没有生存的环境,自然就不能存在。
再比方,治疗乳腺癌的药方里,重用瓦楞子,瓦楞子其形状如同人的胸部,瓦楞子又能除痰,所以,瓦楞子除肺部的痰是很强的,在用来治疗乳癌的时候,就是把乳癌的硬块当作胸中的痰来看待。
三物小白散,不仅能打掉肺中喉中寒痰,就是肺癌喉癌一样可以治疗,原理就是,肺癌喉癌与肺中喉中有痰的症状是一样的,经方的配伍不是依据病来设计的,是依据症状来设计的,因此,治疗时,只要症状一样的,不管什么病都可以治。
因此,每一个经方都有广阔的适应症。唯有医生依循“取类比象”的思想来参悟与思考,才能还原经方真面目,用活经方。
又如,糖尿病(上消)、白血病、阳明经热患者,其表现都为大热、烦渴,病不同,症状一样,故用同一个方子——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学习中医就是要依循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回归古代贤哲的思维和参悟方法,才会达到“立起沉疴,如应桴鼓”,涌现真正的中医大家,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
但是,单单以古人留下的文字来进行取类比象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何为“天人合一”,其实,真正的的天人合一不是思维,而是一种定境。
在定中,人与天是绝对合一的,但是并没有人去标记“天人合一”,一切尽在不言中,提“天人合一”是出定以后的事,天地宇宙间的最大的奥秘也不是思维想出来的,而是在“天人合一”状态中,大自然显现给当事人看的,当事人的任务仅仅是在出定的当下赶紧记录下这些大自然的奥秘而已。运用的方法就会出现“取类比象”之类。
天人合一本来就不是用大脑思考,当用大脑思考时已经偏离真正的天人合一了。在学习中医时,要教学生思考,学习中医思维,不用大脑思考用哪里思考呢?答曰:用身体“思考”,停止大脑思考,为何?身体上有气脉经络,身体上有血脉神经,当“服天气”,与天地相通时,身体的气脉在经络里运行,会把哪怕最细微的信息传递给神经,让心了解大自然的秘密。对宇宙最高的终极真理来说,绝不是人脑思维出来的,心只是一个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就象佛陀说法,老子作《道德经》,岐伯叙《黄帝内经》一样。为了客观观察自然,又不堕入“不会思考”的误区,我经常启发学生用指头“思考”,提醒学生,因为心经贯到小指,当心气均和地流到小指时,记住!这时所观想和所思索的,不仅正确,而且出色地优秀。也常常启发学生用经络“思考”,当经络打通,气脉畅通时,妙思自动涌现于脑海。这其实就是禅修的状态,与姿势无关,所以,很多人感觉《黄帝内经》特别象修道的书,有人只是读《黄帝内经》就进入定境,三十年以前,本人就有这样的切身经历。
如果非要思维,那也要身体和大脑一起思维,这就是身心和谐的思维,这就加禅思。只要单纯使用大脑思维,就难逃思维的误区,陷入思维的死胡同,最著名的案例,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所谓的天才思想家,不仅没有象老子、岐伯那样,做出一位思想应有的榜样,而是癫疯了。
有人会反驳这是极个别例子,不,不是极个别,堕入思想误区者多如牛毛,只是这个例子最为经典,精准而雄辩地揭示了单纯思维的危害。在思考的前面必须加一个“禅”字,身体和大脑一起思考,如此才是中医的大智慧——天人合一。
大家再想想,《易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天星十二穴》……等典籍诞生的过程,这些著作的诞生是独创性的,是完全观察到天地宇宙之奥秘而记录下来的,不是思维出来的,不过用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已。试问第一个提出“天人合一”的古贤,谁来教他“天人合一”的思维呢?经络的发现者,谁来教他经络的循行规律呢?虽然运用一定的逻辑,只是为了叙述敷演的方便,也为了后人学习的方便,但是,不追溯到其诞生的源头,尽管用“天人合一”来思维,最多得其皮,而未能得其骨,就无法到达中医最根本的精髓。所以,必须回归古代,道医不分的道统。
总之,如果能以深邃的眼光透视修禅对中医复兴的重大意义,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来抓,恐怕不仅仅是中医的复兴与人才的培养。向世界各国输出中国救死扶伤的医术,美国的大批癌症患者等着来自中国的医师救命时,怎么还敢打贸易战?拥有强腱的体魄与锐利的大脑,中国怎么不能耸立于世界强林之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