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这么高寿,说明他是深谙养生之道的。当然,他的养生之道涉及很多方面,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他从食疗、养老、养心、按摩等很多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养生观点。
“养生十三法”又名“聪明法”,是孙思邈提出来的,相传他经常用此法锻炼。在“养生十三法”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一套简单易行的头部养生方法,在此介绍给大家。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在眼部。
对眼睛的保健,孙思邈用一个“运”字浓缩。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习惯等确定运眼的次数。每次有规律地先顺时针转眼球50下(至少50下,否则很难有作用),再逆时针转动眼球50下。
除了转动眼球,眼睛的上下左右都有穴位,经常揉按也有助于眼睛的保健。这里推荐4个穴位,每次按顺序每个穴位可按揉30~50下。
1、按睛明
两眼闭合。两手拇、食二指指端按于睛明上,边按边振动,均匀用力,每次5~10分钟。睛明在哪里?目内眦旁0.1寸。
2、切承泣
两手食指指尖切按承泣,均匀用力,不可切破皮肤,边切边振,每次5分钟左右。承泣在哪里?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3、捻瞳子髎
两眼闭合。两手拇、食二指指端同时捏住瞳子髎,不停地捻动,均匀用力,每次5分钟左右。瞳子髎在哪里?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4、点按攒竹
曲肘置桌,两手平握拳,拇指伸开,以拇指端附着在眉头下缘攒竹。然后,两拇指逐渐用力向穴位上方顶压,采用切法、揉法,待穴位周围至眼区有酸胀感觉时,再按压1分钟后松指,如此4~6次。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点按此穴可以明目通络。攒竹在哪里?在眉头凹陷中。
有3类人应该经常做做眼睛的保健:一是经常用计算机、看手机的人;二是40多岁的人,俗话说“四十八,花一花”,该花眼了;三是儿童,做妈妈的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觉前给孩子做眼睛的穴位按摩,长此以往,可以预防孩子近视。
鼻常揉
这里介绍的其实不仅仅是揉鼻子,我们可以称之为“鼻窍保健8法”。
1、揉鼻根
两手食指位于鼻根,用力挤压穴位,配合振动,然后由鼻根向鼻翼两侧迎香滑动按揉。迎香在哪里?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由上而下连续10~20次,动作宜缓慢,均匀用力,每次10分钟。
2、捏鼻孔
拇指与食指捏鼻孔,一捏一放,每分钟60次左右,均匀用力,至鼻有酸胀感为度,每次5分钟。
3、揉鼻梁
右手食指由鼻尖部向鼻根部揉,再由鼻根部向鼻尖部揉,一上一下不停地揉动,每次30个来回。
4、按迎香
用两手指尖紧按迎香,边按边振动。每次10分钟。
推摩迎香也可以,具体方法是:两手微握拳,用屈曲的拇指指背面平贴在鼻梁的两侧,然后做上至鼻根下至迎香两侧的推摩动作。两手同时操作20~30次,每日做2~3次。
5、抹全鼻
右手拇、食指指面,从鼻根部、鼻梁部向鼻翼部抹动,均匀用力,每分钟抹60次,每次5分钟。
6、揉素髎
两手拇指或食指指腹压住素髎。施力揉按,每次5分钟,每日2~3次,自行掌握。素髎在哪里?就是在鼻尖的正中。
7、洗鼻腔
每日早晚,用凉水和温水交替洗鼻,增强鼻腔的适应能力,可预防感冒。
8、捏鼻翼
用拇指、食指捏按鼻翼及鼻中隔,每次10~20下,每日数次,可宣通鼻窍。
目前,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很高,而且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能坚持用这8种鼻腔的保健方法,长此以往,鼻炎发作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齿常叩
口唇微闭,上下牙齿有节律地叩齿,门齿与嚼齿交替进行,每分钟100次左右,力道可自行掌握,每次5~10分钟。
此法具有固齿的作用,能防治牙病,还具有滋生津液、香口的作用,还能防治口干、唇燥、口臭等。
上下排牙齿互叩的时候,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叩齿以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咽口水,可以叫作津常咽,也叫作漱玉津。
津常咽
口唇微闭,舌顶上腭运动,然后将津液徐徐咽下。每次5~10分钟。若遵循一定的方法,将口水当作食饵服下称咽津,进行咽津练习的功法,就叫咽津功。
现代研究表明,正常人每日的唾液分泌量约1500毫升,其中99.3%是水分,0.7%为固体物。这其中0.5%又为有机物,内含黏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溶菌酶、麦芽糖酶、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多种氨基酸、尿素等,它们具有免疫、杀菌、助消化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日本学者绪方知三郎等人发现,唾液中尚含有“腮腺激素”,其量虽微,但作用很大,可影响纤维结缔组织、网状内皮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的发育和营养。
咽津功适用于:
①阴虚不足的咽干、唇燥、口渴少津、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②心肾不交所致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昏耳鸣、咽干、腰膝酸软、梦遗、潮热盗汗等;
③阴虚阳亢所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五心烦热等;
④皮肤疮疡痤疾等;
⑤面目黧黑、皱纹多。
总的来说,本功有预防、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常用于咽炎、扁桃体炎、风湿病、胃炎、感冒、牙周炎、龋齿、胃溃疡、便秘、唇炎、舌炎、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炎(即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耳常鼓
古人称之为击探天鼓、鸣天鼓。用双手掌掩耳,双手食、中、无名3指轻轻叩击风府附近36次,接着用食指塞耳窍,压耳门,然后骤放各3次。
此法有增强听力、醒脑通窍的作用,能防治头晕、耳鸣、耳聋、脑鸣等疾病。
除了这个“鸣天鼓”的保健方法以外,再给大家介绍几种耳朵的保健方法。
窍穴保健按摩主要是利用各窍穴与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关系,进行窍穴保健治疗,从而达到调节内脏功能、防病强身的目的。
1、振耳保健
用两手食指指面按压耳道,一按一放,快速振动,使耳道内产生振动,并传至大脑。每次5~10分钟。
2、扣耳保健
用掌心按紧耳道,食指指尖在脑后部上下来回弹叩,力量自行掌握,可觉脑后部有“咚咚”声。两耳可同时进行,每分钟弹叩80次。
3、扯耳保健
用拇指、食指捏紧耳垂或耳尖,一上一下拉扯,力量自行掌握。每分钟60次,每次5分钟左右。
4、揉耳保健
两手食指分别按揉耳门、听宫、听会等穴,在按揉时配合切法、振法、叩法。每次10分钟,力量自行掌握。
5、叩翳风保健
两手食指指尖同时叩击两侧翳风,每分钟100次。力量自行掌握,至穴位处有胀痛热感。大约5分钟。
各穴位位置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凹陷中。
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
翳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