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味道

Local Flavor

儒家经典,千年弥新的哲理

来源:微言教育排编:夏鼎莹责编:陆远
此页面链接已复制

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启迪了教学育人的追求;一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诠释出高尚品德的修为……

在儒家经典中,我们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皆出于此。

传承经典,弦歌不辍,这是一个民族前行的根基。今晚,我们一起细品30句儒家经典语句,汲取历经千年弥新的哲理,共勉,传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自《大学》·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学》·译文〕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出自《大学》·译文〕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就像喜爱美色,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哪怕在独处时也一定要慎重。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出自《大学》·译文〕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出自《大学》·译文〕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出自《尚书》·译文〕发扬美德,以身作则,使各个氏族和睦相处。各族和睦了,又辨明彰显百官,协调处理他们的职守。百官和谐了,进而团结联络其他各个部落。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出自《尚书》·译文〕积德做好事,心地坦然,无忧无虑,会一天比一天顺心。弄虚作假干坏事,用尽心机,藏奸饰伪,处境只会越来越窘迫。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自《尚书》·译文〕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自《尚书》·译文〕对待人民只能亲近,不可怠慢。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出自《尚书》·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出自《尚书》·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自《尚书》·译文〕取得伟大的功业,则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做到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要勤奋不懈的努力。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出自《礼记》·译文〕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出自《礼记》·译文〕礼的实质,不是随便取悦人,也不是空话连篇,要做到行为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别人,不与人故作亲热。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出自《礼记》·译文〕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学问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对某些知识困惑不解,才能奋发自强。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出自《礼记》·译文〕礼节讲究的是相互往来,你讲礼节但得不到对方的回应,这是对方的失礼;人家对你讲礼你却不还礼,这是你的失礼。人讲究礼节才能心安身安,否则就会遭受危险。所以说,礼的学问是不能不学的。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出自《礼记》·译文〕君子爱人依照德的标准,小人爱人则对人姑息纵容。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出自《礼记》·译文〕君子身处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巴结奉迎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去苛求别人,那么就不会产生怨恨。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出自《礼记》·译文〕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出自《礼记》·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知道一些就满足的毛病,或有认为太容易而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自《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出自《中庸》·译文〕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出自《中庸》·译文〕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出自《中庸》·译文〕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出自《中庸》·译文〕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中庸》·译文〕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出自《中庸》·译文〕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出自《中庸》·译文〕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出自《中庸》·译文〕诚,贯穿在万事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真诚看作高贵的品德。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出自《中庸》·译文〕君子的为人之道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