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禅茶茶道?
杯盏人生,人生如茶,茶禅一味,存乎一心。
茶与水的完美结合,恰似人生中的苦与甘,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真谛。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
喝茶就是修禅,讲究的就是以一颗淡然寂寥的心,让生活回归本真,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我们总喜欢说茶论道,煮茶听禅,茶道是文化也是艺术。
禅和茶,都是禅宗文化的一部分。禅茶中有无穷的奥妙,禅茶茶道更是有禅机的茶道,每一道都蕴含了佛典真悟。若能心领神会,自能启迪佛性,昭悟佛理。
温一杯茶,了解禅茶茶道,感受禅茶意境之美。
礼佛:焚香合掌
点燃一支茶香(非茶之香),播放梵乐,此时身心都沉浸在幽雅宁静平和的境界中,可以感悟虚无缥缈的境界,让身心充分平静,攘除烦躁不宁的心绪。
“茶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戒毓法师说。
“所以我从小就接触茶,很小的时候还用脚去踩过茶,茶在我的生命当中好像跟我是一体的。”
“所以当你真正尊重茶,把茶唤醒了,才是真正的泡茶。泡茶一定要跟茶沟通,你泡茶的时候心里有没有茶,有没有懂得去关照自己,关照别人,这些都很重要。”
“茶即禅,品茶如参禅,禅茶一味重点是在禅,而不是茶。”对现今风靡的“禅茶一味”,戒毓法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禅是生命的觉照、觉悟,生命有体验,有觉照的人,他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生活的每个当下都是禅。喝茶是禅,吃饭也是禅,禅无处不在。”
“每一泡茶都值得我们去珍惜。”戒毓法师说。但他又并不主张把茶上升到很高的层面,他理解的茶,只是普通的生活必需之物,是清清净净的本来面目,没有什么道可言。“我们把生活的每个当下,每一件具体的事物都用心地去做,善待生活的点滴,把茶认认真真地泡好,喝好,这就是道。”
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说的是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典故。饮茶茶客伴随着茶香、听着梵乐,放松情绪,调息顺气,可以佛门七支坐法静坐。
茶人身上有一种安静而不动声色的美,犹如一杯好茶,散发出江南流水般的清雅,虽是轻声细语,但丝毫不掩她对茶与生活的极大热情。
她爱茶,熟知每一种茶类大品,用茶自问,以茶养生;她也授茶,素晓茶文化与个人修为的传承,借茶为媒,修学育德。在与茶结缘的这近20年间,王琼将茶之道归真生活,导入当下,在一杯茶里照见,在一杯茶里放下,最终在一杯茶里拿起和圆满。
“一杯茶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的美学,乃至精神的美学。生活的美学是茶给予我们的感官,我们的生活的滋养;而精神的美学是让我们内心澄澈清明,让我们在一杯茶里获得更多的智慧。我觉得它在当下这个紧张、焦虑的时代是有帮助的。”
煮水:丹霞烧佛
此典故出于《祖堂集》卷四。丹霞天然禅师到慧林寺因天寒劈了佛像烧火取暖被寺中人讥讽,丹霞曰: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寺人说:这是木头哪里有什么舍利子?丹霞说:那我烧木头又有什么不对呢?寺人无言以对。心中有佛,自敬畏佛。
一盏茶汤,几件简单的工具,经过魔术般的调弄,在毫盏的盏面上,汤纹水脉便犹如一双巧手的牵引,旋即幻变出奇奇怪怪的画面来,有如淡雅的丹青,或似劲疾的草书。若山水云雾,似花鸟虫鱼,时而像乱云飞渡,时而像寒江照影,那游动的线条又像龙飞凤舞,铁画银钩的书法杰作,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
“这就是茶百戏。”
古老的茶艺“复活”了,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永远“活”下去。而作为恢复人的章志峰旋即又有了新的角色——传承人。“一项技艺的失传很简单,有过第一次,就有可能有第二次,重要的是怎样让它流传下去。”
“我希望能为茶百戏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这个失而复得的千年古茶艺流传开来,传承下去。”
候汤:法海听潮
佛学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江山”。小中见大,以微晓众。煮茶候汤时,静听茶水初沸、鼎沸声响,会感悟到“法海潮音,随机普应”。
“行茶有时候就和做琉璃是一样的,都是在修行,功夫在平时,最终的呈现,应该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流露。”梁明毓是一名琉璃和瓷器设计者、制造者,茶器也讲究“入心”,为了制作令人赏心悦目的茶器,他就要亲近茶的世界。
泡茶和自己做琉璃一样,都像是“刀尖上的舞蹈”,一些极其细微的变化,到最后都会被放大。因此,对于细节的锤炼至关重要。
在茶席中,主角永远是茶本身,而非其他外物。在他心中,茶席就是茶在说话,在布施,将自己的色、香、味毫无分别心地奉献给所有的宾客。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梁明毓说,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他这个琉璃匠人能做的,就是用一颗充满敬意的匠心,制作完美的琉璃茶器。
洗杯:法轮常转
此典故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法轮喻指佛法,佛法就代表了日常琐事。清洗茶杯转动,心中转动的则是佛法。洗杯是为了不沾纤尘,感悟佛法是为了修心养性。
茶本质是解渴的饮料,优劣与否,嘴巴说了算,纠结于品种,即是“着相”。“好茶入喉要舒服,口水要出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舌生津’。”“品种都不重要,到嘴里舒服就是好茶。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当是土特产就行了。”
烫壶:香汤浴佛
开水烫壶称为香汤浴佛表明佛心常在。
一泡茶分完,汤匙上,茶器中,壶盖上,弥漫的花果香,许杰都会细细地闻嗅,有时闻到一泡香气浓郁的好茶,他甚至有落泪的冲动。这或许就是属于茶人的本真,即便制茶付出再多汗水,抚慰内心,一泡香茶足以。
赏叶:佛祖拈花
此典故出于《五灯会元》卷一。佛祖在灵山法会上有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用心感悟,借此展示茶叶。
“泡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使自己静心和去除烦恼的过程,当你坐下来的时候,要心知如一,把心放在茶上,其实就跟禅宗里面讲的‘驻心一处’是一样的。从洗茶开始,到最终泡出一碗茶汤,慢慢去体悟茶汤的好坏,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要寻找内心的清净和欢喜,我希望能在红尘中为大家觅得这一方清净之地。”
投茶:菩萨入狱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王为救度众生和鬼魂,甘愿自下地狱,有一鬼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就好似菩萨入狱,泡出清香甘醇的茶汤如菩萨救度众生。
“现在最舒服的就是不需要下山办事。有客人来,就陪着喝喝茶聊聊天,没人来,就写写字,看看书,看看茶叶,有时觉得时间真的不够用。”数亩茶园,一片云雾,一座高山,佛弟子方守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坚守着那颗淡然的道心。
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普度众生,泡茶冲水犹如天降法雨,由壶中升起茶香氤氲,闻之如沐春风,心生善念。
“茶这个东西,一旦接触了就离不开,你离不开它,它也离不开你,就如同是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一样,天生相合。很多人认为事茶痛苦、枯燥,我觉得就像是打坐参禅,是在痛苦中寻找快乐。”
洗茶:万流归宗
泡茶要洗茶,追求的就是茶叶中没有杂质物。万流归宗,千佛万神各门各派都归于般若之门。般若即无量智能,便可成佛。洗茶之后便可泡茶饮用了。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
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随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头雾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