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禅茶

Tasting Tea

喝茶,佛门一种特别的法门

来源:琴禅一音排编:夏鼎莹责编:陆远
此页面链接已复制

喝茶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一杯茶端起来,淡淡的,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

在中国人眼里,“喝茶”不仅仅是水分的补充。古人喝茶,什么茶叶用什么水泡,甚至用什么柴火烧,都是非常讲究的。柴火不同,烧出来的水味道也会不同。这种微妙精细,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道心惟微”。

在中国的茶文化里,茶还代表离魔障、得清醒。茶树在天地间长养了一个冬天,当开春阳气初生之时,茶树把阳气变成枝头的嫩叶,这嫩叶尽含了纯阳之气,所以人喝了茶就不会昏沉。茶中的茶碱,也有让大脑清醒的作用。

喝一口茶,含在嘴里,让味蕾充分地与茶接触反应,然后分成三小口,慢慢地咽下。舌头代表心脏,当舌头浸泡在茶里,我们的心脏就像洗了个温泉澡,所以喝茶可以供养我们的心。茶还能明目,不仅如此,茶还可以净化肝脏、净化血液,清洗肾脏,净化淋巴系统。中国人称一百零八岁为“茶寿”,这不仅因为“茶”字能拆分组合成一百零八,更是因为喝茶的人往往健康长寿。

禅茶

在佛教里,茶与修行息息相关。

茶是可以供佛的,佛教十供里就有茶——

“蒙山雀舌,独占先春,

赵州有语遍禅林,

三盏退魔军,

爽快精神,

堪献大能仁。”

供茶是供养清净,供养我们的清净佛性。茶越是新鲜,越是味美,越是在赞美我们的佛性。佛性就像镜子,甘甜苦涩,什么味道都能反映出来。

在佛门里,茶也叫禅茶。有“赵州古佛”之称的从谂禅师,开启了中国“禅茶一味”的智慧。来参访他的人,新来的,让“吃茶去”,来过的,也让“吃茶去”。一句“吃茶去”,就把从天南海北来的人,都安顿在道场里了。“吃茶去”,一吃茶就知道,我们的佛性没有男女老少的分别。

不管大碗小碗、白瓷玻璃,不管红茶绿茶、普洱龙井,茶不能空喝,要参:谁在喝茶?不忘失正念,喝茶就能喝出觉悟来。

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时在高旻寺打禅七,有一天冲水,开水溅到手上,茶杯落地,应声破碎。老和尚疑根顿除,恍然大悟:“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禅宗形容开悟的状态。当生命与天地合一,就没有天地、没有彼此,就是“不二法门”。我们现在都是有彼此的,有你、有我,这是凡夫的境界。修行,就是要悟到我们的佛性,悟到佛性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壶茶中有乾坤。喝茶是心灵的享受,但如果心装得满满的,没有腾空,又怎么体会个中滋味?

就如一个人向老禅师请教佛法,老和尚请他坐下来,拿起壶为他倒茶。眼看茶杯已满,水溢了出来。那人说:“老和尚,水满了,不能倒了!”老和尚放下壶说:“你也知道,茶杯满了,再倒也倒不进了。”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心里已经装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不“空”出来,即使圣贤来到面前,也会无动于衷,即使真理已经呈现,也没有容受之力。

我总在想,如果心灵是一盏茶杯,我们都希望能发挥它的功能性,能涤清污水,注入春茶,茗香四溢。所以,要让心灵保持美好的状态。要爱自己、爱亲人、爱国家、爱真理,这些都是心灵容器里的美好内涵,这些内涵能使生命充实而喜悦,使世界温馨而光明。

法门

所以喝茶,是佛门中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喝茶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也很难言说,可以用一句话讲、十句话讲,也可以写一本书来讲。

就像有人说,师父,给我讲讲茶吧。还真讲不出,很难讲,不如给你泡一杯,自己去喝。学佛也是这样,佛法好在哪里?讲,也很难讲;尝,也尝不到。但如果我们愿意相信,相信后愿意去实践,实践就会出真知。这时候,纵使没有人告诉你,你也会明白,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当有人走进佛门,问:“佛教是什么?”有时候,师父只是对你说:“喝过茶了吗?来,喝喝茶吧。”其实这时候,就已经在跟你讲佛法了。

——三参法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