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味道

Local Flavor

徽派建筑的美学特征

来源:黄山拙园排编:夏鼎莹责编:陆远
此页面链接已复制

村落选址之美

古徽州的地域范围,是指古徽六邑——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这里地理环境优越,四面环山,风景宜人。徽州先民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都有周到的考虑,按照自然山形水势安排建筑的布局,通过点景亭和水口塔优化环境景观,建设文峰塔和各种祠庙来寄托美好祝愿,整座徽州城就是一处经过缜密设计的艺术作品。中国天人合一的观点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则在徽州传统建筑的选址中屡见不鲜。

拙园,选址徽州歙县富堨镇,背靠文笔峰、千代湖,依据南低北高的天然地势,紧邻自然生态树林,以典型的徽州传统村落布局,规划与建设了集门楼、祠堂、书院、美术馆、文创商墅、民宿合院为一体的徽派园林,再现了一座完整的收藏级明清徽州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群。

空间布局之美

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徽派建筑也是中国传统礼制空间化的体现。以中轴线为核心,依次布置各类房屋,展示了建筑的等级关系。同时中轴线布局充分体现了“中”的思想,通过“中”来体现均衡与对称,达到“中庸”的理想状态。

拙园徽派建筑亦是如此,以中轴线为核心,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各类房屋呈现对“中”字呼应的趋势,群体轴线主次分明。长幼、尊卑、主客、内外清晰而严整。这样形成的建筑群体,由中心向四周展开,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出清晰而强大的凝聚力,展示出独特的空间美学。

建筑形式之美

徽州民居一般为两层,其中,徽派建筑的典型构成元素——马头墙尤为引人注目,马头墙平面感很强,外墙几乎不开窗,粉墙连片成块状幕布,更易形成点线面的几何造型,增加了建筑的体量感。而墙头的青瓦就像给围合的白色空间镶上一道精致的收边,这道边框同墙的平面相比,形成线的参差运动,自由而有节制,活泼而不轻佻,节奏明快,韵律感强。

建筑装饰之美

徽派建筑中的建筑装饰不只是为了美观,也是徽州人寄托生活期望和社会宣教的艺术化表达。而徽州三雕又是徽派建筑装饰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中国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

其雕刻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也使得徽州“三雕”极具美感。此外,其美感还来自于对材质、形态、色彩的协调运用以及对立统一美学规律的理解。

随着时间流逝,徽派建筑虽不及刚落成时刻的明朗,但多了一份时光流逝带来的厚重底蕴,在黑白统合之下的色彩经过碰撞融合,产生了徽州民居独特的色彩艺术效果。黑白色调本身的兼容性,得以与天地山水的色彩调和,山水和建筑相互依托,相得益彰。

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态如一块天然的画布,在这块画布上我们能看到大自然的日光月色,以及相邻马头墙忽起忽落、变化无穷的投影。屋瓦的黑和粉墙的白,随着雨水日晒侵蚀,斑驳脱落产生特有的复色交替,给人类似水墨晕染的视觉感受,从远处看,便是一幅江南水墨画,行走其间,恍如走进一座融汇了自然与人文诸多精粹的艺术宝殿。

推荐阅读